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實戰精華心得分享] 經濟之事件與巨大事件之區隔



在投資這條路上,如果不知有「總體經濟」這回事,則當事人在事發當時,極容易陷入迷宮中,雖深知自己在其中,卻不知離出口是越近,還是越遠。
 

「總體經濟」乃是以全球經濟為輪廓,其原動力為經濟的自然成長,再配合經濟政策的人為干預,人為干預稱之為貨幣政策以及財政政策。

 

最幸福的投資人是提前資金洪流發動之前,先發制人。現在我們講的資金洪流,絶對不是炒做一檔小股票的資金那種洪流,也不是政府的四大基金那種洪流,而是動輒數數兆美元的國際資金的遷徏;而資金洪流的狀態,通常是一發不可收拾,一旦發動後,沒有更大的誘因,則不輕易改變方向。

 

若未能將經濟的自然長力道與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的拉鋸做出合理的判斷,則任何的猜測與結論,頂多只能以一廂情願視之。

 

為避免將人為判斷落入一廂情願,並對總經做出精準的預測,那麼對經濟事件的認知,是不可忽略的:

第一、經濟事件的規模:例如:全球經濟成長動力突然異常強勁,則這個力量短期上或許是任何貨幣政策都干預不了的,假設以2014年全球GDP總值 74兆美元來計,這規模當以巨大視之。又例如:台灣政府為刺激經濟,將推動四年5000億台幣的前瞻建設,等於每年也只是42億美元的政府支出,短期上對刺激經濟的能力其實是有限的,頂多只能以長期上對經濟成長的綜效視之。以上說明,再於評鑑經濟事件的具體規模後,則投資人心中就有一把尺,無須一廂情願地在迷宮中繞不出來了

第二、經濟事件的持續時效:例如:美國在2009年的金融海嘯後,推出三輪的量化寛鬆政策,而且一直持續到2015年底才開始有次序的採取升息的資金回收政策,故在20093月起,景氣步入海嘯後的復甦開始,一直到2015年的6年當中,全球都沈濜在多頭的幸福氣氛中。又例如:2004年上半年,東亞地區暴發嚴重的禽流感事件(SARS),而隨著SARS在進入夏季高溫之際逐步受到控制,對經濟的影響也由重挫轉為輕危,股價便跟著回穩了

 

有了規模時效這兩大認知後,應付總經的問題,就顯得從容不迫,遊刃有餘

 

當然平時便要對全球重要經濟體持續進行觀察,並做到深知其經濟成長位階及其成長力道,診斷總經的脈搏當下,自然會有得心應手的感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EasyReadMore##

[推到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