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破解除權後股價縮水的迷思

最近剛進入除權息旺季,很多人為了『參加』與『不參加』之間還大傷腦筋,到底要不要參加除權息呢?

其實參加或不參加的重點完全在於公司的獲利能力能否超過股權膨脹的實力。我們都知道公司的實收資本額的膨漲會稀釋掉EPS,除非公司的獲利能力可以越來越好,那麼持有更多的股子或股孫才能承載更高的實質股價。

故要不要加碼除權息,參考軌跡就落在基本面是否持續強勢,或者在台股當中可稱得上相對強勢(包括總經、產業、個別公司的營收成長趨勢、獲利能力及經營管理實力),換句話說就是基本面要強過籌碼面,才能突破巨額籌碼的壓力,而帶領股價持續上揚。

至於很多人問到-『除權後為何股價看似嚴重縮水』,其實只是個幻覺,股票籌碼變多了,當然股價就會變少囉。以7/1除權的生技通路業-五鼎而言,6/30收盤價為67元,7/1除息1.5元,除權1.5元,那麼除權後股價怎麼計算呢?

簡單來說,先除息後除權,67元除息1.5元,後股價變65.5元; 而除權1.5元的意思是,每持有一千股加配150股,故股權膨脹到1.15倍,故除權後股價變成了65.5/1.15=56.9565217,因為是由未分配盈餘播下來發放,故給到57元。

故看起來只拿到3元的股息及股利,但是除權息後每股股價卻由67元變成57元,好像少掉了10元,其實你忘了,少掉的10元變成了股息和股票,都掉到股東的口袋裡去了。差別就在明年繳所得稅時,你會拿到一張叩繳憑單,要你繳稅。

嚴格來說除息對股東意義要比除權來得好,其一是因為股權變大後,未來每年的EPS就會逐漸變少,相對的股價也會受到壓抑,籌碼也變得凌亂,這些現象都會使得股價變得沒有競爭力;其二為股東在除權後到零股發放下來通常有很長一段時間,若經濟環境出現重大變化,要承受股價下跌風險。故在個別公司基本面沒有差異的前提下,選擇除息就要比除權來得有吸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EasyReadMore##

[推到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