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白
A客戶:「台股已經好一陣子都在9XXX點徘徊,現階段建議怎樣做比較好?」。
史導客:「把重點資金定存在銀行的A貨幣之中,一年之內賺取0.9%的利息,應是現階段不錯的選擇」。(至於A貨幣是什麼貨幣,先賣個關子,請繼續閱讀..)
A客戶(面有難色):「年息0.9%這種貨色,未免也太遜色了吧」。
史導客:「別只因為看到0.9%就面露失望的表情,固定年息0.9%只是一個表面數字,如果能夠規避此時股市可能即將重挫的利空,再加上N%的滙率升值利多,意義就變得不一樣了」。
無風險利率(Rf)投資
本文要說明的「無風險利率」投資,其重點並非在0.9%或1%的微薄年息。而是在整個全球性投資界的運作系統(估且稱之為「全球市場」),其實有某些時間點,是所謂的「歷史性轉折點」。對這個系統時機的「風險規避能力」,才是本文要著墨的重點。
無風險利率(Risk-free interest rate) ,按字面Risk-free ,意即「無須承擔風險」。例如,銀行「定存」即為滿足「無須承擔風險」的具體概念。什麼是「定存」,其實就是投資人把資金借貸給銀行一段期間,到期時可以拿到一筆借貸利息的概念罷了。
嚴格來說「無風險」並非絕對的,只是短期間內,該持有形式之貨幣沒有貶值的可能,外加該銀行沒有倒閉的風險之意。
「無風險利率投資」所要勾勒的重點-短期間內,沒有貶值的可能。為了方便解說筆者把「短期間內,沒有貶值的可能」再修飾為「長期間內,有升值的可能」。如此更能把重點突顯開來。
但是,天底下有白吃的午餐嗎?答:有,能理解貨幣世界原貌與認真等待的人,才有機會吃到。那麼貨幣世界原貌又是什麼,就請各位看官往下看。
還原貨幣世界的「歷史原貌」
今天我們之所以會持有不同形式的貨幣往來於世界各國,其實是有段歷史淵源的。故事要從1944年二次大戰結束之前談起,當年以美國為主的同盟國在美國布雷敦森林協議中決定了二次戰後金本位制的美元固定滙率制度,美元持有者皆可以兌換等值黃金(每盎司黃金兌35美元)。但是戰後美國又深陷於越戰泥淖,財政赤字擴大,美國經濟實力的相對下降,以及歐洲經濟實力相對增強,固定匯率制度開始發生動搖,歐洲先進工業國家積累了大量的美元外匯,由於擔心美國無法實現自由兌換黃金的承諾,紛紛向美國擠兌黃金,造成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1971年8月美國被迫停止履行對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以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十國集團」在美國簽定「史密森協定」,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7.89%,且匯率波動限制擴大到2.25%。但是,美元危機仍進一步加劇,1973 年2 月,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美元再一次貶值10%,布雷敦森林體系終告崩潰。
有沒有注意到戰爭拖累了美國,自由貿易讓歐洲先進工業國家崛起,美元固定滙率被迫瓦解!
布雷敦森林體系崩潰後,浮動匯率制取代了固定匯率制,從此,外匯交易進入市場化階段,1985 年,紐約棉花交易所推出美元指數(US Dollar Index ,USDX)期貨交易。儘管此外匯期貨晚了十多年才出現,但由於迎合了市場需求,不僅獲得了成功,也因此使美元指數成為市場人士十分關注的一個重要經濟指標。美元指數由10 種外匯組成,分別是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荷蘭盾、義大利里拉、比利時法郎、日元、英鎊、加拿大元、瑞典克朗和瑞士法郎。1999 年歐元推出後,由於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荷蘭盾、義大利里拉、比利時法郎都是歐元區的貨幣,因此,美元指數的組成在2000 年也作了調整,以歐元代替這5 個歐元區貨幣,因而現在的美元指數由6種貨幣組成。(註1) 。比重的制定是依據全球各主要國家與美國之間的貿易結算量為基礎,透過此種加權的方式計算出美元的整體強弱程度。
註1:美元指數六總貨幣比重為,歐元比重 57.6%,日元 13.6%,英鎊 11.9%,加拿大元 9.1%,瑞典克朗 4.2%,瑞士法郎 3.6%。
美元指數 的基期是1973 年3 月(USDX=100),之所以將基期定在該時間,是因為從那時起主要的貿易國都允許本國貨幣自由地與另一國貨幣進行浮動報價。
美元仍是最大宗的國際貨幣
縱然美元的霸主地位在布雷敦森林體系崩潰時受到了動搖,美元仍是貿易往來結滙最大宗的流通貨幣。在國際貨幣基金2016年Q2最新的全球外滙統計(已分配儲備)為7.509兆美元,其中美元仍占63.39%,仍是全球霸主,與占比20.18%的歐元仍有一大段差距。從這個差距中,我們可以輕易想像,操縱美元貨幣政策背後的舵手-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簡稱美聯儲)之威力絕對不可小覷。
「從美國」看全球經濟,「從美聯儲政策」洞澈大勢所趨
美國主宰世界經濟在目前的態勢又是如何呢?我們將世界大國2015年國內生產毛額(創造利潤的實力)攤開來看,美國仍是世界第一,與後來居上的中國仍維持著一段的差距。
2105年全球前13大國家GDP排比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
再者,美國2009年發生金融海嘯以來,確實讓全球整體經貿環境急遽轉差,在當年的金融倒閉危機中,倘若美聯儲及美國國會未能出手拯救,可能足以讓美國自身的實體經濟倒退數年之久,幸而美國透過國會法案通過緊急拉大國債底線,才使得當年多家巨型公司得幸免於難。美聯儲在2009年3月起至2014年9月間接性實施3次量化寬鬆,其總金額達3.4兆美元。然而實施3次量化寬鬆的成效如何呢? 2014年9月下旬宣示QE退場之前,全球風險性資產(註2)都確實漲回來了(註3),不過美國經濟在目前(2016年11月)才免強回到均衡就業的狀態,也就是失業人口大多都是自然失業而非被迫失業者。緃觀全球經濟成長率卻是在一個極低度成長的狀態(註4),美國經濟狀況或許暫時回到金融海嘯前的原點,然而平衡每年的美國國家預算赤字,進而打消債台仍然高築的美國國債(約19.87兆美元)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
註2:全球風險性資產包括大宗原物料商品、股市、債市、房市。註3: 美國2009年推出QE之後,美元指數最低曾跌至72.83,2014年9宣示QE退場之後美元指數便強勁回升,至2016年11月又回升至100以上。
註4: 按國際貨幣基金 2016年對全球經濟成長的預估為3.1%,美國為2.2%,歐元區為1.6%,日本為0.3%,中國為6.6%。
長期間內美元升值的依據
美聯儲或許正盤算在下個月(2016年12月14日決策會議)將QE政策放出去的資金逐一收回(升息),畢竟唯有在每一元借貸出去的美鈔上加收些許的利息,方符合美聯儲這一賺錢機構的王道啊。全球經濟仍在「悶」的狀態來看,但是大環境越是允許美元升息,短期內滯留的國際資金必然先行撤資(見下方示意圖),非美元貨幣必率先貶值,伴隨而來的將是全球股市以及美元計價的債市的重挫,短期內投資縮減(此指實體經濟設備的投資),經濟成長會出現一季左右的陣痛期,而待日後每月發佈的經濟數據再來判斷全球經濟的勁道是否未受升息的負面影響,屆時若未受影響,則熱錢便會再度回流投資非美元的區域。這個『洞澈美元循環與全球景氣之間的微妙變化』正是我等投資人的賴以生存的關鍵。
圖.美元升息與國際資金流向澡盆示意圖 |
善用大環境景氣轉折和美聯儲政策適時規避全球性系統風險
回到無風險利率(Rf)投資這主軸來看,大家已然非常明瞭「無風險」利率的深層內涵,乃在規避美元強勢升值期間,咱們的新台幣默默蒙受貶值的無妄之災(事發當時國人大多不知關注)。再者,美元每次升息前後,股市又再受一次傷(大盤每逢美元升息必出現重挫10%~20%的股災現象),美元計價的債市(此指長期利率之美債)短期內也會出現買美元還債而造成美元更強勢,及投資人抛售美債造成美元債券價格重挫現象,實在是防不勝防。故在這最敏感的時機來臨前,最佳時機就是提前在美國宣示結束QE政策進入回收前歷史性時刻(2014年9月)及每次美聯儲升息時,將重點資金挪到美元之下做「機動利率定存」。除了可以坐享美元由谷底快速升值的好處,倘若美元逐季溫和加息,全球經濟狀況也能承受住,則你每年還可以享有利息逐季調升的優惠。至於風頭避過之後你就可以隨時解除定存自由運用美元資金,或轉回台股或做其它更有效的配置。至於美元升息方向何時會反轉,則應注意美國經濟是否轉趨惡劣,屆時美聯儲政策又要被迫走回降息路線。
至於大盤重挫之後,系統風險警報將逐漸解除,接下來許多股市裡的黃金和鑽石(註4)已然受到群眾恐慌性抛售而使合理價位逐漸露出水面,屆時反而是採逆勢操作的最佳時機。下一篇文章將會就價值型股票的逆勢操作就專章為諸位解說,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