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證券之未來管理 – 檢核點管理、景氣循環推估

前言 – 落實未來管理之必要性

關於未來管理,史導客也是這兩三年間才起步的,礙於證券的歷史分析和現況分析本身即有一些資料處理的難度,這些難度包括了『量』和『質』這兩大層面。陸續克服了這些量與質的問題後,本人全面性蒐集、觀察及實際進場操作,證實了市場效率與即時公佈的重大訊息(重大訊息:本文意指有影響力的價值訊息)具有高度相關性,如營收超乎預期、景氣走強、財報盈餘暴走(僅限於現金型盈餘)、董監持股比例增加、現金減資、提前公佈當月亮麗自結獲利等,股價於盤中或收盤後公布的隔日均隨之暴走。可見股價是普遍投資人內心世界的反應,除了反應現在,亦將反應未來。何以證明?例如:營收超乎預期的『因』消失,將促使持股人心理估算單季獲利減少多少『元』。又如董事會提議未來將實施現金增資,則此一變數將促使持股人心理估算每月每股盈餘減少多少『元』?是故當基本面因素默默浮上檯面時,身為投資人的您,就有『機會』把因素的變化程度輔以價格試算,以決定接下來應「持有』或「抛售』。一旦難以招架的利空成真,則預期風險將直接轉為實際虧損,則過錯將難以彌補。

未來管理之目標 – 管理『系統風險』(註:系統風險即總體經濟環境的風險

放眼未來,我們最容易想像到的不外乎是總體經濟環境的風險。如雷曼銀行倒閉、歐債問題、英國脫歐等,其波及廣度為全球所有的市場,很明顯是系統風險。例如:雷曼倒閉起源於美國次級房貸戶違約,故知道投資銀行的投資型結構型債券可能因美國次級房貸戶違約率飆升而衍生出可怕的風險,應就此因子列入觀察,並事先做好相關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了結或避險動作。不過單一事件案例,對於一般投資人的認知而言,已有些難度,故我建議消極型投資人-無充裕時間研究證券或對投資展現消極冷陌之人,其未來管理之目標,應著重在總體經濟結構之上(有別於單一事件),因為在雷曼倒閉之前,全球經濟即在一個明顯『趨緩』的位階上。對總體經濟而言,『趨緩』的下一步若不是持續趨緩就是走入『衰退』。而『衰退』時期的投資人心理時常由『過度樂觀』轉為『過度悲觀』,若遇上歐債事件突然發生,而結局就是整體證券市場出現暴跌走勢。

系統風險的未來管理要點 – 世界重要經濟體及其總經濟指標為首要觀察重心

在全人類生存的地球村之中,國際資金來去早已自由化,以美元為主(占64.06%)的經濟環境即為金融現況,歐元為次要貨幣(占19.91%)、英鎊(占4.88%)、日元再次之(4.08%),如此總計下來,便占全球92.93%的貨幣儲備量(己分配部份)。故發行美元的美國總體經濟環境絕對是最重量級的首要觀察標的。

經濟結構之解構 – 領先指標、同時指標、落後指標之觀察

領先指標猶如龍頭,帶領整體經濟的走勢。龍頭上移則龍身將接濟而上,而後龍尾也將跟上。據此而論,咱們把各指標依理論想法加以拆解:

領先指標拆解:消費者信心、消費者物價指數、零售庫存、訂單狀況。

同時指標拆解:製造、出口銷售。

落後指標拆解:就業狀況、失業率、經常性薪資、利率。

接下我們以現行可用指標及其每月定時發佈時間(以美國為例)來配對,配對資料如下,其中的發佈日期即為檢核點,稱之為檢核點之意乃市場反應的最有效率日期,故應即時檢核之意。

每月最後一週的星期二:美國諮商經濟理事會當月消費者信心指數(消費者信心)。

每月第一個工作天:前月美國ISM 採購經理人指數(內容包括,零售庫存、訂單狀況、製造、出口銷售、就業狀況) 。

每月第一週星期五:前月美國勞工部非農就業人口增加人數、失業率(就業狀況)。

每月15日:前月美國聯準會之工業生產及產能利用率(製造)。

每月第三週(非特定日):前月美國勞工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消費者物價指數)。



個人平常是以諮商經濟理事會『消費者信心指數』、『ISM 採購經理人指數』和勞工部『非農就業增加人數』為首要判斷依據,而本格產品(Super-note)每月十日統計台灣經濟成長替代率(累計營收YOY)可協助判讀(如下圖)。用這些總體經濟的因子即可為未來經濟走勢點出極度明確的方向。在大多數觀察時間裡,總體經濟落在多頭走勢中,但是整體經濟的未來管理在『多頭轉空頭』或『空頭』時,是最能彰顯其避險價值,猶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未來管理之目標 – 管理『非系統風險』(註:非系統風險即個別投資標的之風險)

在前述多頭時刻,多數投資人採用多頭策略進行佈局,也就是配置絕大多數個別公司的普通股的策略(或者普通股與債券各一部份)。但是有經驗且身為積極型投資人(註:有充裕時間研究證券或對投資展現積極熱抌之人)的你會發現買進證券之後(本文假設您買進的股票類型為低度財務風險之價值型、景氣往上行、價格有嚴重低估傾向、來月景氣評估仍在上行階段之普通股),才是考驗你管理能力的開始。因為迎面而來的將是管理未來的問題,包括未來『何時』將有『何事』要發生。而持股人應如何提前做出應對呢?

非系統風險的未來管理要點

外部投資人大多時間,都是面臨個別公司『1.定時排程的未來管理』,並搭配『2.非預期事件消息(董事會議題、客戶事件、同業事件)的管理』二大部份。

定時排程的未來管理

營收:每月十日前(遇假日及非預期災難則最晚公布日可順延)。由於營收通常受到淡旺季的影響。故提前試算產業淡旺季之每月增減比例(前題是須對公司之對應產業別做好分類且越精確越好,如表一),便可客觀推估公司來月的營收,並順勢估算來月的『累計營收YOY』以為判斷景氣位置的依據。
註:本格景氣位置分法,1.復甦,2.成長,3高原,4.高姿趨緩(累計營收YOY>=10%),5.低姿趨緩(累計營收YOY小於10%), 6.衰退, 7.蕭條
據此,有了現時景氣位置,來月的經濟成長走勢,來月的景氣位置,投資人便有能力在投資價值彰顯時進場卡位,並且提前規避營收因遇淡季斷崖式滑落的高度風險(參見圖一)。假如你持有股票的來月將進入淡季,又逢來月景氣位置落入『低姿趨緩』或『衰退』,加計單月盈餘估值難以支撐股價,則應提前抛售。


財報:依證交所依規定財報最晚須於會計季度結束後45天內公佈財報(年報須於3月31日(含當日)前公佈)。而公布財報之前,積極型投資人可以預先試算當季每股經常性盈餘。即以『月營收』*『營益率』/『資本額股數』概估一下可能的當季普通股每股經常性盈餘(此即月實質營益率)。若整體季度營收衰退過多(如營收QOQ<= - 30%)則試算時應把『營業利益率』調低(因規模經濟消失,損益平衡點必然上移,導致銷售成本上升)。若整體季度營收成長優於預期(如QOQ>= +30%) 則不調整『營業利益率』(因為保守估算可減少不必要的樂觀風險,當然你也可以稍微樂觀一些)。估算出合理的當季每股經常性盈餘後,推進式的全年每股盈餘估值就可以取得了(即將近三季的盈餘加上新一季的經常性盈餘估值),將之放入本益比區間帶之後,可以馬上得出現行股價換算本益比(估值)其坐落於本益比區間帶的位置,越是接近本益比區間帶底部,表示風險越低。當然應搭配本益比年度平均值及每月經常性盈餘估值一併判斷合理股價,效果奇佳。

董監持股比重: 證交所依規定公司必須在每月15日24:00之前,將前月申報持股轉讓的明細滙整上傳證交所。故每月16日本格產品(Super-note)自行統計並檢查董監持股狀態是否出現變動。假如資本額未變動,而董監持股比例大降(降幅接近或超過1%)就要視為紅色警戒,此時可查詢轉讓原因若為『出售』持股所致,應做利空解讀,若為轉『資產信託』則為安全。

非預期事件消息的管理

董事會議題

增資、減資:若收到此類議題,以減資為利多(注意:現金減資為最佳利多,打消虧損之減資為平平),一旦看到這類消息,一定要查明減資除權日期為何時,做好心理準備。若檢核前述定時排程未來管理之營運狀況未能有效轉強,亦應及早抛售。

擴廠(含購置機器設備):此類議題,經常大到需要臨時向銀行進行大額借款,由於借款後,必然產生利息支出,若公司股本不大(如5億元以下),必然傷害公司之整體基本面(基本面轉虛)。故公司須先行爭取訂單,以提升未來的營運之現金流,否則擴廠之後,又逢訂單空窗期,將面臨利息保障倍數不足(稅前息前淨利不足以支付利息支出),及折舊衍生出的帳目虧損壓力。故公司沒充裕的自有資金的自殺式擴廠,基本上就是先抛售為宜。(註: 沒充裕的自有資金,則不足的資金必轉向銀行的長期借款來填補)

發行公司債及認股權憑證:這些項目是一般人最陌生的,應特別注意。首先公司發債之時機不宜在公司景氣處於『低姿趨緩』及『衰退』階段(適宜發債階段為整體經濟環境及公司景氣兩者均落在『復甦』之起步階段)。發行公司債第二個重點在於發行公司債占資本額之『比例』及借貸『利率』,有擔保公司債之比例雖然可以發行現行資本額兩倍數額的債務,但是舉債越多,公司當時卻仍未進入長期性獲利穩定階段的話,利息保障倍數之安全邊際被侵蝕,反而形成變相虧損之壓力。若公司舉債名目為『可轉換』公司債或認股權憑證,對於持股中的投資人更是壓力,因為債權人於未來具有轉換股權的自由度,即潛在稀釋每股盈餘的因子。若投資人自評這些項目的結果時(以精算後之結果評價),自覺壓力沈重,那麼答案就是退場觀望。

業務分拆成獨立子公司:遇到公司欲把部門獨立成一家公司,則你當下的持股如何決定去留?簡易的分判法,就是跟著賺錢的部門走,若切出的部門較不賺錢,則反而有利;有些報導會以『母以子貴』來形容分拆案,其實是未考量到一般持股人的感受,因為股價的波動跟自家公司的直接業績相關,若賺錢部門被切出去則原留母公司的優秀業績自然跟著子公司走,股價大漲自然是跟著子公司走。

企業購併/被購併 :購併又稱公開市場收購(有別於咱們在集中市場進行股票買賣交易),一但宣布,則不可任意改變。如果你持有的股票標的是被收購的公司,持股人(你)應注意公開收購的比例和每股價位,若是100%收購,且收購價位是以高於現行市場的價位收購,則您持有的股票,大多數時間都會立即以上漲回應,而且是一次到位。若是50%收購,則股票的漲幅就以收購價打個半折,即為目標價位。反之若您持有的股票標的是主動收購他人的公司,則情況則較為複雜,通常焦點是以普遍市場的解讀為主,假如高價收購他公司(簡稱溢價收購),而市場之解讀為無綜效效果,則股價易以下跌反應,除非是一樁買五毛賺一塊的利多(如以不到五成淨值價格收購每股市價及淨值為10元或股價不足10元的個案,且有綜效價值的收購案)。只是近年來陸資掘起,陸資的收購案易碰解敏感的兩岸問題(如紫光半導體併購矽品案),結局往往是不了了之。


客戶事件


上游客戶停止供應關鍵零組件:視為短期利空解讀。猶記得日本311大地震時,一大部份的電子產業供應鏈暫停生產,而且時間長達一個月以上,原因就在於部份原物料產線中斷。例如:當時極度廉價的電子元件絕緣膠原料,只因全世界最大的供應商就在日本,而且不巧工廠就在地震災區。其影響所及就是該下游供應鏈長達1個月以上的時間被迫停產。同樣的事件也發生在2006年3月間,光通訊GPON設備商中興通訊,違反美國商務部禁售科技商品(全國電話和網絡監控系統)給予伊朗最大的電信運營商伊朗電信(TCI),被處以重要關鍵零組件(美國供應商包括高通公司、英特爾通訊晶片廠商)中止供應五個月的處罰,影響所及,中興通訊的非美系上游零件供應商一併面臨無法出貨的困境。

下游客戶應付帳款到期日跳票或停業倒閉:視為中長期利空解讀。例如,製造非蘋果陣營面板的勝華科技,由於公司始終以高槓桿資本結構營運(即高負債比),在景氣進入收縮趨緩階段之際,遭受陸方銀行緊縮銀根,並對無能力償債的勝華進行債務追討及資產扣押,迫使勝華被迫向法院聲請重整(宣佈破產之意)。而當時的一些與勝華合作的上游供應商們立即面臨應收帳款必須直接認列損失,而導致上游供應商之投資人對原先預期的獲利出現幻滅,終導致股價重挫。

同業事件

同業退出市場:視為中長期利多解讀。例如:2009年逢紉機大廠伸興巧遇中國市場的飛躍集團發生財務危機申請重整,而順勢併吞了該集團所屬客戶,導致規模經濟獲利大增,股價順著業績吞併的優勢而呈現大漲格區。

具威脅性的同業突然進入市場:視為中長期利空解讀。例如:2010-2012年間手機處理晶片大廠聯發科在美商高通的低價逼退,及中國新進入對手展訊、晨星這二家小公司的搶客戶大戰夾擊下,陷入苦戰,當時確實獲利頻頻退色,而且低迷二年之久。同期間的大立光不斷由百元股進級千元價位,而聯發科股價卻是由500元之上腰斬至250元之下。


以上種種重量級之預期管理,不論是可預期或不可預期,均屬於基本面領域之解讀,而且涉及之層面均有相當之專業,涵蓋總體經濟、產業供應鏈、會計原則及證券交易法規,尤其是『定時排程未來管理』幾乎是積極型投資人必然的工作項目。至於非預期事件消息的管理方面,雖不至於在您的投資期間發生,但是一旦遭遇,也不可避免地需要立即進行影響程度的評估。若能將這些預期管理穩穩地做到80分以上,您本身的實力已然落在投資界金字塔的頂端,您欠缺的只剩下機會而已。而機會就只留給細心和耐心的人,祝各位財富滿滿,精神爽朗。

本部落格分享的任何一篇文章皆以專業、創新、研究、實證為出發點,輔以發展高實用性及使用性之證券分析工具,並於研究成果實現之日分享即時性文章,期盼極積型投資人讀者繼續大力支持(請轉分享給需要的人),多一分智慧,少一分錯誤。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經濟需求趨勢落在何產業,如何發現?

前言 - 告誡

在本人過去十多年來的基本面研究成果當中,已有不少產業趨勢的主題(水資源,博弈,GPS,節能,WiMAX…); 在說明本主題之前, 我要對追求趨勢產業的朋友們分享一點點自己的親身經驗。坦白地說,我對於研究產業趨勢的樂觀程度,其實還不如研究前一篇總體經濟的趨勢。造成這一項低樂觀的主因,其實是產業趨勢形成的時間有時就像曇花一現(以數據統計的時間長度來算),或者說雷聲大雨點小(以市面流行的時間長度來說)。開門見山,就來澆冷水,其實並非本主題無法找到好的投資機會,而是要提醒諸位,未來的事,本質如同霧裡看花般的不確定,就算投資人具有超強投資天份,只怕仍經不起長時間的考驗。

成功的個案1 - 蘋果產業鏈的興起

這個典型的個案之所以成功,可歸功於創業者用其畢生的敏銳度,解決全人類最後一哩中對多樣性行動資訊需求的迫切,並創造全球化規模的創舉。這個成功個案,很類似1980年代,個人電腦的興起,或像是1990年代的網際網路的出現,都是解決全人類的需求,也創造人全球化規模的創舉。對於新產業的屬性中有『全球化』,『滿足迫切需求』等字眼的,都必須睜亮眼睛。

成功的個案2 – 政府產業政策的加持

美國與歐盟已分別在2008年與2012年強制新車安裝胎壓偵測器,主因為爆胎引發的重大交通事故佔全部交通事故的比例超過三成。胎壓偵測器毛利率高,於是造就了提前擁有成熟技術的廠商穩賺此一利多,而且為時多年(如:同致、為升)。故突然出現的政策加持的龐大單一需求,絕對必須睜亮眼睛。

失敗的個案1 – LED照明產業

廿一世紀開始,一度吵得沸沸揚揚的節能減碳的救星,大家第一眼應該都認為這是一個有未來的產業。不過正當市場興起一股熱潮時,全球主要專利大廠的侵權官司便澆了投資人一頭冷水。直到十多年後的今日,類似官司仍在上演中。官司詳細的過程或許界業人士比較有感受。不同顏色發光二極體各有其市場,但其中的主要焦點先後在白光和高亮度LED的侵權專利權之上。官司出在肥羊上,在每一顆LED晶粒均須支付廠商專利授權金。也正是此一高昂的專利成本,侵蝕了投資人的熱情,LED的投資熱也一陣又一陣的消退。

失敗的個案2 – 太陽能產業

在全球性節能減碳風潮催生之下,2004年起一度成為耀眼的明日之星。國內電池廠茂迪2006年一度站上900元之上,益通更有好一段時間游走在千元之上。上游段的製程類似的LED和太陽能(如中美矽晶、綠能、尚志等),也紅極一時。隨著全球各大財團的介入及產能過度地開出之後,終究造成史上的大災難-供給嚴重過剩。投資之熱十年間變得無影無踪。

產業趨勢的真諦 – 只是一場資金滙集的機會

由上述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中,證明了趨勢未必能引導投資人走向賺錢之道。趨勢僅能說明一個事實,就是會引來資金,造成資本市場的巨幅波動。而波動中造就盈餘的龍頭企業,才是投資人的焦點。但是當總體供給(質與量)和總體需求(質與量)在反轉交替之時,該產業之景氣循環是否也已來到消退之時? 此時,許多基本面情報均會提供指引,甚至市場上也會示警最終需求勁度是否充足。前題是投資人必須先有此一審時度勢的基本認知。

發掘產業趨勢的方法 - 天份+產業分類整理(努力)+運氣

天份這件事本文不予置評。而產業分類整理建議直接由『市場氣氛』開始,例如2015年起,市場的熱門題材諸如虛擬實境,物聯網(車聯網),光通訊等。縱使投資人對這些題材尚不完全熟悉,至少應從所屬產業的上游,中游,下游仔細地做一分類,在加上有系統地整理營收、財報,找出前三大(規模+獲利)可能成為龍頭的企業用心追蹤(最好龍頭公司和潛力公司的客戶群們也要一併熟悉),並用GMAIL訂閱即時新聞訊息,在法說會之後,可以仔細觀看公司派提供的簡報文件,加深對產業現況及培養自己對產業未來發展輪廓的解讀。前述過程中能維持熱情者(勤能補拙),當下對整體產業發展自然是明明白白的,明白則運氣自然隨之轉好。

成長型產業的基本面特色 – 成長股

處於成長中的產業,典型特色就是公司規模尚小,公司現金部位缺乏,為了爭取更多訂單,必須一邊營運,一邊擴展產能,經營者手頭擷据的窘境,可想而知,公司派頂多只能許投資者一個美好的未來,股利方面則始終無法給個交待。為了安全起見初次介入成長型產業應以財務狀況良好者,加計股價淨值比低者為關心重點。我很少看到因產業成長而雨露均沾的現象,反倒是欠缺核心競爭力而提前出局的不良企業。景氣過熱時,投資最常犯下的錯誤就是買進有題材,但是沒有獲利能力的成長股(縱使未來也沒有機會獲利)。

如何驗證自己認定的產業已進入收割期 – 營收*財報

假設您已做好完整的產業供應鏈的分類後,未來每月(營收)每季(財報)均是驗證的時刻,營收統計可以取得經濟成長替代率(營收YOY)及所代表的景氣位置,倘若所屬產業供應鏈之次產業之景氣位處1.復甦及2.成長均是可觀察及安全介入的時機;財報則是成績單,營收份量、高毛利率、高營益率、高資產報酬率(ROA),及安全範圍內的財務指標等,以上指標將可以明確指出誰將穩坐龍頭地位。在這個檢視的過程中您也會順道看出哪些產業默默地交出漂亮的成績單,卻不在『市場氣氛』名單之中。如此便可以將你自己心中的產業趨勢的整完地圖重新審視並組織起來。當然這部份的工作量不是一般常人所能負荷,除非是法人機構或者身兼資訊工作者(如本部落格)。

下方是本人現行產業供應鏈的做法,因為這部份的實作已由本格產品-超級筆記本自行整理資料,但在應用規劃上著實花費不少力氣,透過完美的產業供應鏈的分類,資料蒐集,整理。有了分析的想法再輔以實務分析操作,可就近對整個台灣區域經濟每月的內部變有了深度了解,這便是過程中最直接的好處。

清楚掌握了產業現況的脈絡後,主導投資人命運的,就只剩眼前不可知的未來。下一篇將介紹證券基本面未來管理的實務,透過結構化的時機點管理(Check Point)並輔以經濟成長替代率及淡旺季衍生出的景氣循環推估等有系統的方法提供讀者參考。

下次文章發佈時間: 2016年6月30日(四)。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全球景氣現況和美聯儲政策與你手中的股票有何相干?

前言–投資人內心始終的疑問

老王:「說句實在話,身為小散戶,手裡只不過握有幾張[台X電]股票,可是最新一版的期刋雜誌總是喜歡從全球經濟的現況開始聊起,總覺得不看也不是,看也不是,到底這跟咱投資的股票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呢?」。

呵呵,老王這種看期刋的煩惱,是否也在你身上發生,摸摸自己的良心,如果不是那恭喜你; 如果是,不要緊,本文主打的旗幟,就是以徹底解決散戶朋友這方面的煩惱。

世界經濟架構 – 何時開始的呢?


台灣在全球經濟規模(以GDP,國內生產毛額)來說,排名在26名(0.53兆美元/年),對台灣投資人而言,多半只是一個無感的數據。原因就在於不知為何要去知道。但是今天我要告訴大家,全球目前已進入一個地球村,故需求和供給與地球村已緊緊相連,主導全球成長的因素,左右了咱們手中股票一大部份的價格(回憶2009年9月15日清晨,雷曼倒閉台灣當天無一股票上漲)。那麼這個主導全球成長的因素咱們就不能不徹底來了解一番,而後,咱們的投資進退才能有所依據,不是嗎?

講到目前世界的經濟架構,就不得不從二次大戰期間說起。著名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經濟學大師-凱因斯可說是目前世界的經濟架構的始祖。原因在於二次大戰期間,全球戰亂,經濟陷入重整。期間,凱因斯憑介著良好的政商關係,和其經濟學理論的知名度-主張政府應積極扮演經濟舵手的角色,強調有效需求創造供給,透過財政與貨幣政策來對抗景氣衰退乃至於經濟蕭條。凱因斯學說受到美國 羅斯福總統青睞,1944年,44個同盟國在美國新罕布夏州布列敦森林通過了《聯合國貨幣金融協議最後決議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列敦森林協定》。中國代表為宋子文,美國代表為懷特,英國代表為凱因斯,法國代表為弗朗斯。會後成立世界銀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於是乎成立。從此之後,全球在凱因斯學說,美元體系的經濟環境下渡過。至今美元成為國際貨幣,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干預形成美元泛濫,仍深深的影響了咱們的生活(有點出你心中世界經濟的視野了吧!)。

現況 – 全球貨幣種類分布

儘管美國在戰後獨領風騷,德國經過戰敗洗禮後,力爭上游,終於在1991年統一歐元區貨幣制度,推出歐元,力抗美元的壓逼。那我們熟知的英鎊,日元,以至今天的人民幣,到底又是什麼樣的分布狀態呢?恰好1945年成立的國際貨幣基金(IMF)以監察貨幣匯率為主要工作,其整理的一份外匯儲備幣種結構表,可以一看究竟。


答案清楚了吧,全球貨幣已分配儲備量(Allocated Reserves)達6.805兆美元,美元(占比64%)是所有貨幣中最泛濫的,歐元次之(19.91%),這兩者合計占約84%(其餘不在本文探討範圍,有興趣者請自行研究)。如今美元已實施了三次QE,並在去年12/17終結QE,進入資金回收階段,熱錢+美元回流潮威脅經濟成長的風險正在上演(注意:美元上漲前資產多以非美元形式持有, 熱錢資產則包括股票、外幣、貴金屬、原油、糧食、咖啡、糖等大宗原物料及房產等,一旦大量撤資,跌幅不堪設想),已引發各國(中國,歐盟,日本)被迫不斷降息或推出QE,以防止區域經濟陷入通縮。也因之關心美國經濟的現況,以推敲美國最高貨幣政策機構是否會採取行動的預測,就變成國際投資人異常敏感的情報。

全球景氣位置前瞻–精妙之處

國際貨幣基金(IMF)對於先進經濟體和開發中國家列有經濟成長率追蹤資料,但這都屬於歷史資料,僅能提供過去見解,難以判斷未來。


我今天提供的方法是從思維角度獲得的,理由為先進經濟體既然仍是世界經濟主導者(例如:美國仍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和高科技的研究重鎮,和國際貨幣的擁有者),研究先進經濟體的總體經濟結構,特別是美國就具有指標性意義。而眾多的經濟指標中,若就發佈的時間優先程度(每月第一個工作天發佈),涵蓋總經範圍廣度(從消費,製造,價格,到就業),以及質化程度優於量化者(以經理人的感受度為統計依據),以ISM採購經理人指數(簡稱ISM PMI)為唯一滿足前述條件的指標。故我建議沒有太多時間的投資人,不妨優先以此份經濟報告為景氣位置判斷的依據。下圖為ISM PMI指數從2008年以來至2016年4月的指數走勢,以指數高於50代表擴張,低於50表示緊縮。


但是,本人所要表明的預判重點,不僅僅只在這個發展趨勢上,更重要的則是在ISM PMI的內容組成(細指標)之中。以下圖(2016年5月發布的今年度四月份PMI)為例,整體PMI是回落到50.8的位置,雖然是在擴張位階段上,但是有小幅回落,這下子如何判斷景氣未來是轉弱還是仍會轉強呢?

非常昂貴的重點從這裡開始,世界經濟的走勢在過去一百年呈現的正是一個大型循環圖狀(排除一些小干撓後),景氣循環猶如四季的分佈,景氣不會忽高忽低,要不持續走高或走低,要不底部轉折後就進入復甦,要不頂部轉折後就進入消退; 據此,分析PMI的細指標就不是迷信,而是有科學的根據力。只要細指標的結構成長力量尚存,就算總指標出現暫時性回落,總指標未來仍會持續向上。結論 : 「PMI的走勢猶如龍的飛行路線,龍的下一步是由龍的意志力決定,而非由龍的過去飛行軌跡來決定」。為了方便說明,我把PMI細指標和龍的三段結構做了一個對應。參考下圖

龍若要往上行,則消費者信心要往上(搭配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步往上更佳),零售訂單和零售庫存也會有向上的跡象,如此即表示消費市場力量會增強。請仔細對照上圖和上上一張PMI的組成(英文)。PMI組成中新訂單有小幅的回落,顯示消費者信心回落(美國經濟諮商理事會5/31公佈調查報告顯示,美國五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從前月的94.7點滑落到92.6點,且創下六個月新低)。那麼龍就要下行了嗎?再看看PMI中零售庫存,也是大減的狀況,也是下行跡象,但是客戶端庫存已經在「too low」的水準,由製造端的庫存也在下降當中。這表示「龍頭-領先指標」想下行但是,有可能即將「觸底」。既然有可能即將「觸底」,我們就得再看下去;「龍身-同時指標」的製造和營收其實很大部份受到了生產者物價的影響,為何呢? 因為原物料價格上漲,表示國際貨幣的購買力相對較弱,抑或搶購原物料者眾,製造商若對未來兩三個月內有普遍看多的想法,則此想法會支持生產者物價維持不墜。支持製造端未來是否看多的可以再參考就業,因為製造商不看好景氣的話,人員絕對不會增聘,故我們看到就業仍往上走,逐漸在改善中。咱們雖看到ISM的製造也有減小,但仍在高度擴張的位階。那麼製造端是否看多未來兩三個月內的景氣呢?巧合的是,蘋果品牌將在9月推出新機,蘋果品牌一季銷售總額約在500多億美元左右,直接成本(原物料成本)約40%(手機占比65%,單季手機成本合計130億美元,單月營業成本約43億美元),目前已傳出六、七月提前製造新款手機的訂單已接獲(硬體規格必然提高),另外國際半導體大廠應用材料公司34億美元的訂單也已釋出,那相關的週邊軟硬應用(DRAM,FLASH,USB,CONNECTOR)是否也想要跟上呢?答案已呼之欲出了吧!

美國最高貨幣政策機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

前圖中「龍尾-落後指標」的部份,有一個指標叫央行利率政策,它是一個調節指標,意思是景氣不好,政策就釋放利多拉抬景氣,而景氣過熱(景氣好轉),政策利多就收回,反而會有景氣踩煞車的效果。所以在現在景氣弱中透強,升息政策的確是投資人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

FED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

FOMC由12名委員組成,由7名FED常任委員和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占5個席位。其任務為FED執行決議和執行公開市場操作(包括決定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

FED如何決策,開會日期為何?,如何預判


前述FOMC成員,在每年初排定的會議日期(參見會議時程表)

FOMC以多數者同意方式表決議案,而議案焦點多半早已是大多數投資人心知肚明的議題,通常可以在FOMC成員對外講演或接見媒體訪問中可以掌握一些蛛絲螞跡。FED於2012年實施第三輪QE時,即明確定義QE退場機制,即預期通膨率高於2%及失業率低於6.5%時,將會開始採取漸進式縮減購債規模。依據美國勞工部最新資料顯示失業率為5%,已明顯滿足上述條件。而通膨率的參考指標主要有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消費者物價CPI指數目前年增率為1.1%,而就FED偏愛的個人消費支出平減指數年增率(PCE,由美國商務部於每月底才發佈)目前則落在1.09%(其中五月份核心PCE年增率則為1.6%,與四月持平),而且就核心PCE指數而言,則自2012年4月以來,從未站上2%。FOMC具投票權成員為數不多,而且多半已被歸類保守派(鴿派)及積極派(鷹派),故將FOMC成員的發言加以歸類,即可導出議題通過的百分比,不過我並不這麼推薦。因為FOMC成員關心的主軸仍是經濟走勢,諸位不妨把焦點放在經濟議題,才是切重要害之舉。六月14、15兩天的FOMC開會之前,投資人還能把握以下幾項總體經濟數據,一份是6/1(三)的ISM PMI, 一份是6/3(五)的非農就業人口數, 而大家目前焦聚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則無法在會議前出爐(6/16),核心個人消費支出平減指數則要到六月底才得見。故判斷美國能否滿足升息條件,還在您過目六月的經濟數據之後才能有具體答案了。

未來總體經濟的追踪–四兩播千金才是好方法


總體經濟永遠都是循環的,總體需求量大於總體供給量,才有總體經濟成長動能,大多數人總以為世界經濟太大無法掌握,卻不知道凡事都有竅門,分析總體經濟反而是最為單純的任務,羊毛(利潤)出在羊(消費者)身上,人類的生活永遠都在當中進進退退。系統風險降低,資金進入資本市場,股價緩步上揚; 反之,資金撤離資本市場,股價重挫。前瞻未來總體經濟的發展,整體系統性風險的掌握都在本文詮釋的結構當中。了解整體經濟結構,放棄不成比例的時間投入,掌握精粹,瀟灑自在,才是智者風範。

接下來要談的是: 經濟需求趨勢落在何產業,如何發現。
下一次文章出爐時間:2015年6月16日(四)。

##EasyReadMore##

[推到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