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認識央行的退場機制-升息

講到總體經濟的資面金,筆者不得不又拿美元這個國際性貨幣來賣弄玄機。

首先要大家先想像一下,美元好比是大洋中的水,而非美元的歐元或者日元以及一些新興國家的貨幣,又好比是大洋附近的小海,如日本海,波羅的海等小海域裡頭的水。目前全球外滙儲備中美元仍達60%強(即全球貨幣有60%強都是美元),故這樣的比喻恰如其份。

海水裡的魚就像是熱錢,哪裡水多,就游往那裡覓食。反之水淺則無魚。

海上的船舶就如同股市,有魚的地方水位一定也高,船舶也會因水漲而船高。回顧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間,央行的降息政策造就了股市於經濟快凁衰退時,股市卻沒有繼續大跌的原理同出一轍。

而講到央行利率,也就是泛指重貼現率,就猶如每個海域海平面水位的控制機制,利率越低水位就越高,反之則越低。

當海域的水平面比大洋高時,大洋裡的魚就會游向海域,正如同央行降息,美元熱錢一窩蜂湧向國內一樣,而魚群一旦聞到海平面要下降,一定會趕緊逃回家,也是自然之理。

現在全球利率正在谷底準備向上調整(此即資金的退場機制)的預備階段,少數地區如澳大利亞,以色列已經開始升息,故預告著資金水位即將下調,感敏一點的熱錢,自然會先趕緊逃回家。

所以在資金的退場機制的啓動階段,資金水位必然會下調,故會有一波美元為首的資金魚群回流潮出現。如果美國自己也祭出退場機制的話,美元資金會往那裡去呢?答案是美國銀行戶頭裡去(因為美國股市也會欠缺活水而下跌)。

但是資金的水位會因之而不斷降低嗎?答案是:NO。

因為央行若要調降資金水位的話,也要考量在地的魚群會不會擱淺,故有經濟成長的活水來支撐,水位才不至於乾涸。故上述的美元資金回流潮就僅會短暫出現(故股市稱為短空長多)。

當然歷史上也有因降息而把經濟搞垮的案例,故若因政府無能而未能於經濟達於擴張階段便開始升息的話,那麼在地的魚群弟兄們,可得要早早避開這個災難(這時股市改稱為短空長也空),寧可回家吃自己,還比較安全。

至於為什麼要有資金的退場機制呢?很簡單,貨幣供給大,購買力變差,在經濟成長為背景之下,民眾會選擇物資而放棄貨幣,於是衍生出通貨膨脹,最後受傷的還是經濟。所以央行總裁才要找彭淮南來擔任。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認識基本面分析的『時效性』

在基本面異動的前一天,某分析師說『S公司基本面長期看好,目標價X元』。突然隔了一天財報公佈了,該分析師又出來說話了,『S公司基本面超乎預期,目標價X元,Hoo, No,是X+Y元』。儘管該分析師改口把S公司的目標價改到X+Y元,然而不少券商也紛紛跳出來,『X+Y+10元』、『X+Y+15元』一路往上叫價。

其實S公司只是一例,這種一天之隔,決策卻迥異的現象,可以說是司空見慣。只因為決定基本面的因素從『政策』、『景氣』、『產業』到『公司經營』不一而足。只要能扭轉局勢的因子一旦顯而易見,或者原基本面已經改變,則之前的決策就已經被完全推翻。

試回想

政府扶植生技產業,讓所有生技公司雨露均霑。
景氣在2009年3月起死回生,讓大盤從4600一路翻揚不止。
DRAM報價回升,所有上下游公司股價肥了一圈。
公司營收及獲利均彰顯於財報,於是成了分析師口中的個股表現。

以上是不是一日之變,決策即峰迴路轉?

所以當您無意間又看見傳媒的『某公司基本面長期看好,目標價N元』時,請小心是不是已經過了時效的舊決策。而最好的辦法,還是自己做好功課,成為創造決策的先知。

PS:選股錦囊於今日已全數寄出,若未收到請通知本站!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掌握市場脈動,從了解產業結構做起

在台灣這一個產值達13.5兆新台幣(註1)的小經濟體裡,從內需到外銷,可謂應有盡有。不過在未了解這個就近的市場之前,很多人就把資金直接往海外投資。雖然政府尚未決定對海外投資所得課稅,使得有錢的投資人把避稅列為首要目的,而直接往海外投。

註1:美國的產值約13兆美元。

經過了去年的全球經融風暴之後,大家就學到教訓了,與其把投資看成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還是有吃悶虧的時候。於是國人大筆的投資資金在今年上半年,出現陸續滙回的空前勝況。

其實台灣業界確實具有某種與國際匹敵的實力,縱然外國人士打趣的說,台灣好公司做出來的產品讓人有一種日本產品的驚豔;不過再進一步看看台灣人的工作環境,感覺卻又像是韓國人的工作環境;而進了洗手間之後竟發現,其環璄好似低度開發國家一樣。可見台灣人致力於工作,而忽略工作以外的重點。

其實了解了國際經濟環境和財經趨勢之後,對產業的認識就更形重要,產業是由一群上中下游公司所組成,甚至其中某些公司即代表一個上中下游產業。如果能了解經濟環境及其趨勢之後即能將其所受益的產業或其下之公司指出,再透過基本面分析,將最有潛力的公司指出,則其投資效益往往超乎於投資海外,而且不用支付海外投資成本和中間代理的麻煩手續及贖回的漫長時間。

以證交所28大主要產業中,主要區分成傳產原物料(水泥,鋼鐵,塑膠,化學,玻陶,造紙,橡膠,紡織)、電子原物料(電子零組件)、外銷產業(半導體,電腦週邊,光電)、內需產業(食品,營建,汽車,電機,電器,網通,電子通路),貿易,光觀,航運,資訊服務,生技,金融及特殊產業(其它電子業,其它)。

如果您能抱這一股對市場的熱情再將專業細分下去(手機,筆電,面板,DRAM…),同時透過投資人觀點予以分類(概念股),甚至還可以透過集團觀念予以整合,產業結構的掌握就相當細膩而完整,一旦新國際經濟環境和財經趨勢又有重大變遷時,您就能馬上嗅出新的投資藍圖。

所以有空不妨多認識一下產業結構並多思考它們之間的緊密關係吧。

2009年10月9日 星期五

做好投資,請備妥觀念和工具

部落格進入了第四年的時光,從當時[部落格觀察(Blog Look)]只有十來個零星的財經部落格,而現在已達二百多個。

現在雖然是資料爆炸的年代,但是資訊卻難以取得。這段話對於資深投資人應該頗能體會。例如:台灣最賺錢的公司,財經台說法就有好幾種,有的時候是公司獲利總額,有時候是營收總額,還有一種說法是每股稅後盈餘(EPS)。

當然,對於投資者而言,您必然關心後者的說法。因為EPS在投資上才具有客觀的衡量價值。所以投資者要的不是鬆散的資料或片斷的訊息,而是一連串追根究柢的觀念和有用的資訊。

把這些龐大而且有用的資訊加以整理,就可以依目的得到各式各樣的特徵,對這些特徵進行長期的觀察及了解,便形成經驗,並逐漸演進成更具體的觀念。

所以在投資界中,有目的地整理資訊在投資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觀念會影響你對外界的觀察,而觀念有了,工具就會變得好用。

很重要的是,觀念駕馭工具,而非工具凌駕觀念。部落格走過了波瀾壯闊的景氣擴張和金融海嘯,而現在卻還能在此帶給差點在股海中淹沒的小散戶們嶄新的視野,所憑藉的就是觀念的具體成形,期盼到這裡的讀者都能領悟到筆者心中的海闊天空。

##EasyReadMore##

[推到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