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價值投資實務拆解(一)-理性角度的觀點

長久以來, 一般人對於股價的認知, 往往是以股價為【體】(本質), 進而衍生出技術面的【用】方法。

如果您個人在投資界也是以上述觀念來從事,那麼您應該常常對於您的投資成績感到不如意。(如果很如意到是要邀請您來本版開個課了)。

今天,筆者以理性角度來分享我個人7年來的實作的一個客觀觀點,來顛覆上述觀點。

首先,筆者提出股價不應視做【體】(本質),而是須視之為用,或者稱之為果,而真正的【體】,應該是公司現金流的折現能力.講白話一點,就是公司將經營實力轉換成現金的能力(包括過去,現在,未來的現金)。

我簡單舉個例子,讀者很快就會明白我的意思。

假設現在有二個投資方案,第一是有塊閒置土地,我把它賣掉,原購入成本為20萬現在可用100萬元賣出.第二是把這塊閒置土地簽八年合約出租,每年可以收租10萬元,八年後二者均可達到相同效益.你要做那一個決定呢?其實投資人真正喜歡的方案都是第二個。因為第二方案是利用資產創造了現金流量,資產所有權最終仍然存在;而第一方案則是以資產為交易標的,交易完成後,資產所有權消失。

若用現值(或稱現在價值)的計算公式(把公司目前賺現金的能力用未來n期來估算,每期利率為r),折現值=PV(r, n)=每期收入現金*(1+r)*1-r/(1+r)n/r
這雖然是學理上的方法,而且公司未來也會受到外來因素的干擾,使得現金流進帳的預期受到波動,故預期距今太遠的現金流反而變得不切實際。但是學理上的觀念在評價近期現金流上仍然強而有力,例如用近一期的財報和過去幾期的財報,再搭配近期營收和公司資本支出擴展的計劃,仍然極有能力將股價未來一至二個月的現金實力估算出.如此一來,公司的現金流折現仍然在合理而保守的範圍內,則近一年合理的EPS很容易便推算出,在依據公司股價的標準差(即風險系數)和本益比區間帶,則估算預期報酬,其實很容易決定接下來的股價是否佷值得進場。

若這想法是比前述-以股價為【體】的概念更逼近真實,則投資的架構便變改了。


依上圖所示,公司折現後的真實值再配合平均的本益比,就得以評訂目前公司的合理價值,那麼這個預估值與現有股價若出入太大,依市場效率理論,股價會追隨公司的每股真實價值。你說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EasyReadMore##

[推到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