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經歷
細數闖蕩證券市場的點滴,從一個想籌資創業的商學院資訊系畢業生,先後到傳產上市公司上班,接著轉行至證券業,從普通營業員開始,充當苦命營業員,接著再轉至證券公司IT部門上班,然後鑽研證券分析學理,去蕪存菁,並熟讀證券業經典大師著作(如葛拉漢、費雪、邱永漢..),接著又考取證券分析師執業證照,接著以證券分析師認證之角度開發完成自用證券分析即時價值解析系統,可謂用指頭摸遍了證券業的各處輪廓。
緣起
然而全球經濟前景日益險峻,特別是台灣這種地處政治不明及經濟邊陲地帶的小貿易經濟體,資本市場資金水位既淺且波動又大,金融海嘯發生以來,大國動用貨幣工具的結果,反而讓台灣市場的波動情況更為明顯.新一代青年的薪資少有成長的窘境下,為彌補收入的不足,靠著淺薄的投資智識,便貿然跳進前景險惡的投資市場。有鑑於個人當年以自身充當白老鼠實驗的驚險代價,故思考個中的利害關係,故決定把個人由披荊斬棘,走出康莊大道的投資要訣全部揭示。望後進學弟們欲改善自身財務困境的同時,應該先明白險惡的投資環境中求財,猶如浪濤裡行船,故欲求財,先求打造一艘能如履平地的知識之船,則求財之路方能平安順利。
勿做邊投資邊學習的白老鼠
為什麼這個白老鼠心態很要命,其實就在於年青人以為自己資金少,未來的路還很長,賠個幾萬元買個經驗也好。可是賠錢買經驗真的是您的目的嗎?您有多少時日可以這樣花費生命買到智慧呢?我接單時曾看到不少執迷的客戶,最後變相成了投機客,而變成投機客的同時,表示當事人已由風險的規避者,變成了風險的接受者了,資金敞口大開,他如何解決無法負荷的資金槓桿?
智慧可以透過認知和思維而來
譬如:「股票的本質是什麼?」。「單靠股票就能賺錢的話,公司老闆為何還要發債?」。「投資股票一年有365天,有什麼規擇要注意的?」。「全球經濟出事了,會直接影響手中的股票嗎?」。「葛拉漢的經驗基礎你是否有能力實證?」。其實我們學習的過程中,有很多知識是透過拷備而來,而且有些知識在拷備的過程中被斷章取義,或者錯記等,進而造成諸多理路上的矛盾現象,而思維的目的則在於提供再一次轉換的機會,一則可以再理解事實的真相,一則可以將破碎的記憶轉換成強而有力的整合性知識。當我們有能力對外來的現象,熟練地看穿,並能短暫時間內思維並提供未來的策略,這個當下的能力,就是智慧了。你的能力到什麼火候了呢?你不妨反省一下,你運用的方法是拷備而來的,還是自己思維開來的。明白的人遇到暫時性的困境,心中仍是堅定而且是快樂的,由拷備而來的人則是困惑痛苦,全起因於狐疑。如果您在投資之路能遇到助您明白問題源頭的人,您可要感恩他尊敬他,因為他能免除你在未來心中的痛苦,這是可遇不可求的。
公司發行股票的本質是為了「營利」
當我們買下人生中第一張股票之前,務必明了,你買股票的雖是為了獲利,但是股票的發行人(公司的老闆)也是為了營利,這時大夥都成了公司的股東。要股票漲起來,無法自己動手炒作,根本的途徑就是提供社會大眾迫切需求的產品及服務,讓社會大眾心甘情願為公司的營利目的買單。這些資金如果能覆蓋公司的各類成本,並朝著穩定方向成長,則不論是股東權益報酬率,或是每股盈餘(EPS),甚至是每年股利發放都有著落。所以投資的各面向雖然都很重要,但是中心目標先清楚了,才能讓你產生運用自如的能力。基本面、題材面、心理面、籌碼面,技術面在你心中的順位就自然會區分清楚。重要與否的矛盾性問題,當下便不攻自破。
外在經濟環境狀況是為助緣
記得在參考 雪費-非常潛力股一書中,闡述外在經濟環境對股票的影響仍停留範疇太大不易了解,而給與讀者稍為參考或者不必太在意的層面。什麼是外在經濟環境呢?比方說央行的利率政策,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滙率的波動等。但是我個人認為,大師或許認為這些外在環境因素對於其要表達的目的並不造成影響。但是環境變化經過數十年的演變,貨幣的意義已經不同於當年的金本位制度。故投資人自己仍要再思維這些改變中的意義。事實證明,外在經濟環境的影響力已經嚴重威脅在實體經濟層面,而且還會造成負面連鎖反應。例如2008年之前美國雷曼投資銀行發行一系列與房地產連動的高收益結構型債券。而在購屋信評鬆散的美國市場反而吸引人不少低收入戶前來購屋,竟未考慮當年的購屋利率已來到千禧年來的最高點,而且當年通膨蠢動,已令購屋人房貸壓力大增,約違人數至當年的下半年已蔚為風潮,從此處便點燃了隔年美國雷曼倒閉的導火線。而雷曼倒閉之後,不僅全球投資士氣重挫(歐亞多數國家皆中箭),全球原物料市場重挫也衝擊到原物料供應的一線大廠,休業的休業,裁員的裁員,公司行號人人自危。雷曼倒閉之後,除了造成雷曼連動債持有者的損失,期間的冰島因國營銀行過度開放,以債養債的結果,結果反而讓這個熱錢吹出的大泡泡在一夕之間又因熱錢撤出時成了泡沫。故以今日大家看到的榮景之下,有多少冰島第二的國家或公司會在下一個國際金融事件中現形,更要看外在經濟環境這個助緣是否一息尚存。
「市場效率」不一定存在
這個名詞的大意是:如果你剛剛看到了一則某公司的利多消息,則等你拿起智慧型手機把下單軟體打開準備把買單送出的同時,股價是否已經反應完畢了?其實本文提到的任何一位經典大師,或者是這些大師的徒子徒孫們都會異口同聲的說:「不一定存在」。不一定存在的意思並不表示已經反應完,可能在反應中,也可能快反應完了。這就關係到你遇到的利多消息中股價被低估程度。若股價被低估10%,則一個漲停板就反應完了,若是股價被低估50%,而且未來數年內將出現穩定成長,則股價可能一個月都反應不完。
不想讓利多成為可遇不可求就要花時間仔細研究及耐心等待
我遇到許多投資的問題中,最難的問題其實不是問題的複雜程度,也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而是當你找到問題的根源時,欲砸下時間和成本從事投資研究必須擁有的技術力和資源的取得能力。投資研究強調的是市場「效率」,「發現」的效率越差,報酬相對就越低。當然你有能力的話,最好能在能設定一個標準,未達此一標準的標的一律捨棄,至於標準,你可自行發現,欲節省時間的話,可參考葛拉漢或你欣賞的大師的做法。以我個人而言,我是以自己的方法出發,在參考葛拉漢、費雪、邱永漢及科思托蘭尼的思想後,融合出一套自己的做法。
組織思維的過程是痛苦的,一旦走完過程,後面的就叫康莊大道
投資最重要事,就是不斷地取捨,取相對重要的觀念,捨去相對不重要的觀念。例如:有A,B,C三個觀念是你習慣使用的,則你不妨思維一下,那一個是大處,重要處。假設使用A觀念,便可以取代或超越其餘二個觀念,你就要毅然決然的選擇A觀念,並捨棄B,C二個觀念,並擴散A觀念的應用範疇。這就叫「大處先著眼,小處不遺漏」。結合本文所講的一貫要訣,實力就會在突然遭遇機會的時空中交會,你得到的成果和喜悅就會彰顯你是否已走完該思維的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