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有益於投資人建構投資股票的原始觀念(三)-經濟發展位置結構法

註:本篇為精華性文章,段落較為冗長,請敬見諒

以往咱們認識的經濟環境大概僅止於工作或生活的周遭;老實說,不論是唸過大學或是研究所的鄉親父老們,對於咱們記憶中的經濟環境,大概都還是停留在片面或者是局部性的印象.但是若要談起建構投資的原始觀念,又豈是拿個片面或局部性的印象就能說清楚的事呢?

走到今天這個節骨眼,區域經濟與區域經濟的連結越形緊密,2000年還在談世界貿易組織(WTO)時,10年後東南亞國協高經濟成長勢力爨起,低關稅的區域內無國界式的貿易方式,讓週圍鄰國如中國,南韓,日本不得不高度重視(中國,南韓,日本現在已經是成員國),而唯獨台灣被東協主要會員國馬來西亞排除在外,而台灣只好千方百計改採ECFA方式進入東協(ECFA為透過中國進入東協的一個經濟合作方法)。

講到這裡,旨在突顯一個重要性 - 投資人不能只用過去記憶的片面或者是局部性的印象來認知經濟環境,如果真的是如此,那就太危險了;而且投資人不能僅止於區域經濟的認識,因為區域經濟之外,還有區域經濟,以及各區域經濟所構成的全球經濟,如此才可稱為全球經濟環境的真實原貌。

以此經濟環境的原貌為『體』(靜態),再以動態的經濟發展為『用』(包括:人性的需求,國際資金的流向,經濟成長的動力,財經政策等)。『體』與『用』交互運用,則投資的原始觀念就算是粗略地建構完成了。採用以上的原始觀念,則一旦遭遇某一經濟事件時,就可以很容易地將牽動的經濟範圍嗅出來,同時全球經濟是一體的情況越來越顯著,縱然彼此間發展的程度不同,趨勢發展方向卻幾乎一致,故投資方向及行動就更容易一以貫之。

投資人在一般情況下,最難掌握的,就是自覺性地知悉目前經濟發展位置,其次則是動態判斷某一經濟事件對未來的影響力,以今天(2013.12.20)來說,現在大家最關的經濟議題正是2013.12.18 FED 會後決議的美國量化寛鬆政策將採行縮減規模對未來經濟發展的影響;我猜測一般的投資人,仍是無法自行決定如何進行下一步,只能毫無過濾地吸傳媒所發佈出來的訊息,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我認為投資人若要成為成功的風險規避者,應該主動採取一些實際的做為。

往後我會持續地提出這上述觀念所提及的『用』法,這些『用』背後必然有一個『體』,如此體用既濟,投資人才能有機會由投機躍升至投資或者經世致用的階段。

在所有的『用』當中,我主推- GDP經濟成長的一個概念方法(用國內生產毛額的成長狀況來判斷經濟發展的位置)。這個方法觀念其實很簡單,但是懂了這個方法的好處相當多,例如:可以知道經濟循環來到了那一個位置點,也可以知道政府未來的財經政策將採取的方向,也可以知道國際資金未來將往何處移動,更可以感受國際金融是否隱藏未爆彈,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的投資策略是否已經到了該採取行動的時機...

我把這個方法的說明分為二部份,第一部份為計算公式,第二部份為這個公式所呈現出來的循環性結構(重點在第二部份)。

計算公式:
經濟成長率 =  (今年的GDP-去年的GDP )/去年的GDP * 100%
GDP(國內生產毛額,是指一年內有報稅記錄在案的國內所有勞動人口所創造的淨利潤),如果我們在投資時能即時取得這個數值,那麼投資所產生的問題將一一迎刃而解,GDP正是價值的概念,有GDP的美國,德國,日本,都是有錢的國家,而且國家之所以有GDP大多因為豐富的無形智慧財產使然,故我們一般人購買這類國家設計的產品的意願會優於落後國家,與投資的原理恰巧相通。

可惜的是GDP咱們無法即時取得,包括政府(經濟部)試算GDP的時間點,也要晚約109天;所以我們必須採取行動,也就是找一個替代方案來得知GDP可能的發展方向。所以我們得先對GDP的內容做一個拆解。

GDP所得面公式:
GDP = 營收(非合併營收) - 投入的中間成本
(支出面公式GDP=C民間消費+I投資+G政府消費+(X出口-M進口),試算上無法取得及時資料,故無法派上用場)。

所以只要能得到母公司營收,以及投入的中間成本,GDP即可算出。

不過上述投入的中間成本部份,在每月公布的營收資料並不提供,所以這部份我們也無法及時取得。故只有營收的部份可以取得。而營收部份,台灣有90%以上都是未上市櫃的中小企業,故頂多只能取已上市櫃公司的營收資料。

雖然只有上市櫃公司的營收資料可以取得,並無法算出GDP,但是只透過上市櫃公司營收資料我們還是可以算出部份GDP的特徵,也就是透過(今年營收-去年營收)/去年營收 * 100% 可求得營收YOY%。經過筆者統計,上市櫃公司的GDP規模約占整體台灣GDP的五成。則僅仰仗上市櫃公司的營收資料仍具有強烈的代表性。原因之一是上市櫃公司太多屬於出口導向公司,與國際景氣連結度高,二則上市櫃公司(不含國外來台第一上市)多為大型公司,家數少份量重,計算容易。故仍具有高度的可『用』性。

不過,2013年元月起,由於IFRS制度上路,只需公布合併營收,無需再公布母公司營收,使得這個推估GDP趨勢的方法又有了變化。原因是合併營收含蓋範圍已超出了GDP(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ivity)所定義的『國內』,而變成了 GNP(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ivity)的概念,同時合併營收會有重複計算營收的問題發生。前一個GNP的概念,筆者認為並無妨礙評估實際經濟成長趨勢的問題,因為用GNP成長的概念更能趨近國際經濟情勢。至於重複計算營收的問題,則是無法避免的問題,影響GNP的幅度粗估約占整體上市櫃營收的16%左右,影響力尚在可接受範例。只是如此計算下來的上市櫃營收營收YOY%敏感度較高,亦即當經濟陷入衰退時,YOY%的跌幅會比實際GNP成長率的跌幅還要多一些些。

或許這樣的統計結果,是缺點,但也是另一種優點,因為咱們還是可以輕易地看出經濟成長的趨勢。下圖是上市櫃公司營收YOY%從2008年至2013年11月的成長趨勢圖。

(YOY%圖形資料取材自超級筆記本,申請免費帳號者皆可存取)

筆者將景氣循環簡單地用[復甦],[成長],[高原],[趨緩],[衰退],[蕭條]。從這張上可以明顯地看出,台灣2008年以來經濟發展的S型景氣變化。從圖中我們發現2008年9/15的國際財經事件 (雷曼倒閉)之後,台灣上市櫃公司的經濟成長便受到重挫,2009年並無明顯的蕭條期,只有V型反彈(因為低利率政策奏效使然),而2010年也沒有明顯的高原期,到現在經濟發展尚在趨緩期,但是很怕突然一個國際財經事件引爆接下來的衰退期。為了讓基本面與股價(台股加權指數月K線)有個鮮明的對比,我再來看看下面這張圖。


本圖的可以透露以下訊息:
1. 國際財經事件(雷曼倒閉),足可以托垮全球經濟(2008.9.15)
2. 短期股價上揚不敵長期基本面走跌(2008/1-2009/3)
3. 台灣景氣在復甦階段較美國慢一個月,故股價在2009/3即提前配合美股反彈
4. 從V字反彈可以很容易看見復甦已確立(2009/4)
5. 趨緩之景氣狀態,股價仍然上揚(2010,2012-2013)
6. 美國量化寛鬆政策從2011/11-2013/11讓台股緩步上揚

所以若要做一個簡單的結論的話,咱們可以這樣假設:『美國量化寛鬆抽回資金的手腕若不夠謹慎,經濟成長趨勢很容易提前結束』。

接下來一篇文章,筆者將介紹本文的重點-經濟發展循環性結構之因果論。如此一來您總體經濟的素養雖不中亦不遠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EasyReadMore##

[推到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