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7.本益比之極致實務

使用了許久的本益比(Price/Earings Ratio,PER),往往到最後投資人都忘了本益比的原始意義。故本篇文章要重新對於本益比的定義用白話予以詮釋。

看待本益比的角度是隨著時空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以往,景氣好的時候,把錢用定存利率存放在銀行,算是保守國民的理財方法,擺在定存看重的是利率,例如:存100元,在定存利息較好的階段有6元的利息,那麼國民願意用100元的成本去等待6元的利息其本益比=100(本金)/6(利息)=16.67倍,可是在2008年發生了全球金融風暴後,央行將利率調降至接近零利率的水準,定存利率平均只有2%左右,換言之,用100元的本金只能換得2元的利息,本益比就變成了50倍,投資100元成本顯得太貴了。

把這樣的觀念套到證券,就成了投資人嘴裡唸唸不休的本益比(股價/EPS)了。因此,當績優股不幸慘跌到不合理的本益比,或者某一家上市櫃公司的前景和隱含價值獲得市場的青睞,這樣的時機才會彰顯股票的價值空間,

但是股價每天變動,大盤大好時本益比一定會越來越高(投資人一定忍不住跟進),大盤不佳時本益比才會越來越小低(此時投資人不敢進場),到底本益比應如何看待較為理性呢?

為了將投資人的焦點擺在價值而非股價(註:股價高可能本益比不合理),所以投資界會將每日股價搭配其本益比區間帶來看待股價是否太高,請參考2007順達科範例。



在圖中,順達科2007前半年的股價始終不到70元,但是自從2007年4月底開始,公布年報之後,本益比由8倍變成10倍,股價疲弱了一陣子,但是其價值仍是相對的被低估,直到5月營收公布之後(月營收首度突破10億之後),股價開始上漲。而後隨著半年報和季報陸續公布之後,股價也隨之獲得買盤的支撐。但是也因為股價來到了相對的高檔,搭配外在環境的變化股價出現震盪,但是仍可以從中看到基本面和股價變化的鮮明事實。

這個例子指出了本益比在使用上的幾個要點:

1.本益比出現在歷史相對低點的位置時,股價還不會大漲,必須有基本面轉強(如財報或營收)的事實根據才會吸引買盤。
2.EPS逐季確實轉好,本益比區間必然向上成長。
3.股價觸及本益比歷史相對高檔區,股價容易退卻,除非前景和隱含價值獲得市場的青睞。
4.本益比只適用於最新全年EPS為正數的個股,及非景氣循環個股。

至此本益比只講到和自己的過去業績相比,至於從眾多的股票或者同業之中挑選出最具有潛力的個股,只要滿足上述要點,方法就是拿各家公司當前的本益比,和過去的歷史本益比來相比,如果您挑到了二家基本面同時轉強而且是同業的公司,A公司本益比9倍,B公司本益比8倍,歷史本益比A公司為7到12倍,B公司為8到13倍;則先看誰的本益比較低,再看誰的本益比可以達到較高水位。以上例來看,B公司很明顯的較易獲得投資人的青睞,正因為B公司的價值掉到了歷史最低位置,同時過去市場也願意給予較高的本益比。

至於一些EPS為負數的公司,因為本益比已失去了參考意義,故改用股價淨值比,來評估價值(其評估方法與本益比相同)。而原物料類股(又稱景氣循環股),主要因為獲利受到景氣的限制,國際原物料報價經常是V型反彈而且是一波到底的形勢出現,故當獲利與該產業之景氣都來到V型反轉點時,反到是賣股票的最佳時點,與本益比就沒什麼關係了。

市場上無奇不有,有時候您會看到一家公司本益比30倍了,本益比區卻在歷史相對低檔位置,這是因為公司上市沒多久,股價未經市場歷鍊,投資人更應該專注公司業績有無轉差的訊號,而不是貿然買進。

1 則留言:

##EasyReadMore##

[推到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