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精華文章分享-十年來的投資架構圖

回想以往從一個懵懵懂懂的投資新人,到片面的功能性投資人(技術面,基本面研究),再到證券分析師的歷練,慢慢地從投資知識的恐慌狀況狀態逐漸地進入老神在在地階段,我稱此一階段為投資架構成形階段。一時間一個知識的追問者變得異常安靜。我想未來投資性小品文章將會日異稀少,感於這樣的跨越,對於一個片面的功能性投資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距離。因此未來筆者將朝這方面撰寫給成長型的投資人閱讀,以減少投資過程中不必要的挫折與時間浪費。

在投資架構建立階段前,您應該走過了莫銘奇妙的技術階段,也了解了籌碼因素是技術分析的觀察重點;並在花費了沈重的時間成本和精神代價後,仍然經常錯失更好的行情,並且分散了許多資金效果後,付出了許多費用成本,仍然收效不佳。

現在筆者就把這十多年來親身經歷的真相告訴您吧。

真相一:因果論
所謂功能性投資人,多半只看結果做投資,也就是漲幅,但是漲幅逐漸成形了,配合市場效率快速地將股價帶到目標後,功能性的投資人可能此時才要進場,運氣好小賺,但這些感覺都不踏實,因為過程中,只能邊看邊等,落後股價地做決策,還要担心被套牢。

事實上,驅動技術面和籌碼面的關鍵是投資人手頭的可用資金,而驅動資金的關鍵是投資人心理,而能左右市場心理的老大竟是隨時在變化的基本面。這個真相原理至為重要,筆者將之故擺在第一順位。

真相二:一體論(空間一體,時間一體)
時常聽到功能性的投資人片面地討論技術面,或籌碼面,以至於基本面,往往投資真相就這樣被拆得體無完膚。以筆者長期深入地觀察,證實投資真相,小至因與果的關係,大至各財經專家或經濟學家所謂大大小小的基本面(總經及個經)都是相互含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故總量的概念極為重要,例全球有多少美元,多少黃金,多少人口,各國的GDP份量與消長等。國家財經及貿易政策會影響到其它國家。例:海外子公司財務出況狀,母公司財務就會受到波及。例:上下游的供應鏈面對中游公司的倒閉及重整,只能含淚把未收款項列入損失。況且一般解析基本面時常犯了只分析過去,而忘了分析現在,更不用說是未來。更有甚者,投資人時常花費大半時間分析基本面,仍然錯過當天或昨天的重大訊息,而導致重大的虧損。

真相三:價值計算系統-核心
我們時常在使用的股價淨值比或本益比,並非二套價值計算方法,簡單說,它是一套完整的評估系統,在獲得公開資訊,包括直接從公司發言人口中取得可靠訊息,所能評斷最有可能的單一股的合理市場價格。為何說股價淨值比及本益比是一套評價系統,而非二套價值計算方法,其理由為,股價是資產淨值與公司持續創造淨現金流的綜合結果,由每股淨值公式(股東權益/股數)中,淨值包括了股本,資本公積,保留盈餘,例如:大立光每股淨值=288元,可是為何股價卻不是288元,而是2300元,而高興昌每股淨值=13.49元,股價卻不到13元;原因是因為大立光已能持續創造淨現金流(有現金流的每股盈餘,單季約在30元)而高興昌卻仍在虧損中。故高興昌僅能適用淨值法,而大立光早已脫離淨值法階段,而進入本益比評價階段。

個人認為上述為從事投資前必須建構的架構圖(或稱思考系統),而且熟悉度必須達到可以侃侃而談的地步,才稱之為及格或稱之為大投資人應有之素養。如此才有能在未來更複雜的危機與轉機出現時,不致於決策失準。未來筆者文章不採定時定量產出,但以精華型式整合滙整,絕對是想精益求精的投資人可以把握的去處。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價值投資實務拆解(三) - 減資

我投資的公司要減資了,可是減資是什麼啊,俺平時都不看基本面,可是看到這個名目,好像又跟俺的權益有很大的關係,這下子,真是吃閉門羮,投石問無路。

誰叫咱們不好好了解基本面和股票經營的遊戲規則;還好史導客走過了很長的冤枉路,早就迷途知返了,巧遇讀者有此一煩惱,就索性結合經營者和投資人的角度來終結此一話題。

減資,話白的意思就是減少資本額;資本額/10元票面=總股票股數,故減資會使總股票股數減少。則公司每月營收不變的前提下,每股EPS會提升。那麼你又會問,可以隨便改變資本額嗎?答案,不可。凡是更動股東權益的議題,均要由董事會提案再交由股東大會表決通過,再由董事會向金管會提出減資申請。

那麼減資可以提高每股EPS,與不減資維持原EPS,總淨利兩者均相同,為何要減資呢?

經營者的想法:哈,因為我接到了大單,未來公司營運要走上坡了(進入成長期),趕快趁股價便宜時減資的話,股數就可以集中在最大股東身上,當然也就是本人囉,而且未來我可以廉價並快速地收購,等你們這些投資人想買我手中的股票時,就要用漲停板去追,不然是買不到的。

以上,就是減資的無上真諦囉。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好像看不到投資人有以上的基本認知,多半對『減資』這個名詞是一知半解。而且大家對基本面又是漠不關心,所以更看不出來公司減資的用意。

呵,其實現實中公司派減資多半不是因為上述原因,也就是公司不是那麼有心啦。況且能遇到公司運營走上劃時代的轉折進入大成長期,在現今應屬寥寥無幾了。

那麼減資是為何而來呢?筆者用『好的』減資跟『不好的』減資來談。

第一種還不錯的減資是因為公司營運過了成長期進入了成熟期,市場規模也已固定,縮小營運規模,可以保持每年應有的每股配發現金股利水準,不致於被股本稀釋。所以公司會採退回現金方式給原始股東的方式減資,感受上,就好像拿到了一筆現金股利,且公司跟過去一樣賺錢,股價有填權息的效果,且股數變少,每股淨值也會提高,股價還能坐享超漲的利多。這種減資叫-『現金減資』。

第二種減資算是再次一等的減資:主要是公司過去營運業績擺爛了好多年,但是自從經營者洗心革面,大力整頓後,業績開始轉好,獲利也回復到價值股應有的水準。唯獨,公司過去營運業績擺爛的虧損,一直累計在『保留盈餘』科目中,而且往往是一筆大赤字(請看圖)。


公司此時想要增資擴廠好好把握獲利時機,都很難找到有意願的準股東,原因就在於保留盈餘為赤字,準股東注資後,公司就算賺了些錢也發不出股利給這些準股東。為了使增資順利,所以有必要先減資,把股本拿來填補赤字的保留盈餘,使保留盈餘歸零,只是要讓原股東的股數減少(見圖)。


這樣子,公司就算未來有增資的利空,至少減資期間股價也會上漲,增資時再評估公司業績和未來增資比例間的消長將如何,再決定是否參與增資囉。這樣的減資叫做正常版的『減資以彌補虧損』。

大家仔細看,上例為資產10=負債6+股東權益4的案例,重點則在股東權益項下。減資前,公司的股東權益中保留盈餘中有-1的赤字,而股本為5,為了把保留盈餘-1的虧損抺平,於是把股本5降為4;這樣就達成減資以彌補虧損的目的了。由於股本降低,淨利維持不變,故每股EPS將因原淨利/新股本,而有提升的效果,跟前一種現金減資的效果一致。

接下來,談的就是出發點『不好的』減資啦。現在要談的是,上述減資以彌補虧損的『不正常版』。先看下圖。


有沒有注意到,股東權益內容的變化,減資後股東權益維持4不變,但是內容卻大有差別,因為股本減少到只剩下1,而多餘的股東權益不能歸到保留盈餘(是的話就違反會計原則)故被溢價至資本公積去了。公司派未來可以把這些款項積壓起來,等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公司不行時,在被迫以發放股利方式發出,故短期對投資人是較為不利的,而且,過度減資公司減資後股價會偏高,而公司能否交出好看的EPS還未可得知(都常沒業績的公司會這樣減資),這樣減資後股價反而不易維持在高檔,而且常見到這類公司心中其實是想介入一個超乎公司現有規模的新的經營方向,故又可據此在未來擴大增資。擺明了就是想做天鵝夢。這種股票又叫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的減資。

最後還有一種『不好的』減資,那就是一般投資大眾都很喜歡的-實施庫藏股,做法為公司用金庫裡的錢買進自家股票,股票短期容易止跌,且買進股票後,可以將股票註銷,或轉做員工認股,短其效果比減資還強。為何筆者說它不好呢?因為它大多時間都出現在市場出現流動性風險,股價重挫之時,但是,若是公司體質很好,早晚股價都還是會回來的。若是因為體質不好而走跌,反而該把矛頭指向公司經營面的改善,而非做這等短視近利的工夫。你說是吧!

減資完整版之白話篇,希望對你面臨頭痛的投資個案有豁然開朗的效果囉。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價值投資實務拆解(二) – 考過分析師真的有用嗎?

證券分析師會計考試過關的同時,其實有許多實作型的思考理路在過程中,便已紛紛落實在本格之精華超級筆記本(SUPERNOTES)工具。當然一個考試通過者,是最能感受考試的準備內容與現實投資操作的差異了。

在證券分析師考試中對投資人影響最大的,以會計及財務分析一科關係最大,站在筆者這種實戰型筆試生的角度,若對出題精神的優缺做個評論,我樂意簡單列出以下:

1.優點-以超越實務的角度達到看見公司基本面的真相- 例如: 在經營槓桿和財務槓桿在目前的會計財務報表並無法取得(因目前會計報表無須嚴格區分固定成本及變動成本), 但就追求真相角度而言, 現實制度若能配合, 則降低許多風險並增加景氣上升階段的投報率。

2.優點-讓考生了解會計行為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如:增減資,派發股利或現金股等對資產項目和負債項目及股東權益項目的影響。

3.缺點-列出多項靜態式財務比率,除非考生有心仔細比較思考,不然很難了解,這些比率該如何動態地搭配運用。

4.缺點-為了出考題而分散出題方向,但是很難考出有投資實戰及臨場整合實力的考生。

5.意外-一些偏會計作帳技巧的精神,如公司債的(還本付息)攤銷表, 還有折溢價的觀念,不過這些東西對於實戰型投資人的考生,就太過於拘泥小節了。個人倒是認為這種東西對於公司經營者會比較實用些。

我對這個考試的帶來的影響是正面的;只是考試中夾雜許多讓考生不知為何而考的考試內容;真正能獲得實力的人,個人認為是超越考試分數之後,獨自再去蕪存菁,整合歸納後而擁有的那些考試內容未提及的珍貴內容的有心人了。

綜合來說,實力還是那些能獨力走完全程的人啦!

補上一點:有實力的人從事投資看的是裡子(以精湛的基本面評價,風險規避者),沒實力的人從事投資看的是表面(不以基本面評價或只看EPS,風險接受者),至於又看裡子又看表面的人,我就不太能理解他那來的精神和體力了。

由於本文屬於硬生文章,筆者簡列幾項,供讀者參考,不足之處歡迎提問討論,但僅限於『分析師出題精神』這個主題。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價值投資實務拆解(一)-理性角度的觀點

長久以來, 一般人對於股價的認知, 往往是以股價為【體】(本質), 進而衍生出技術面的【用】方法。

如果您個人在投資界也是以上述觀念來從事,那麼您應該常常對於您的投資成績感到不如意。(如果很如意到是要邀請您來本版開個課了)。

今天,筆者以理性角度來分享我個人7年來的實作的一個客觀觀點,來顛覆上述觀點。

首先,筆者提出股價不應視做【體】(本質),而是須視之為用,或者稱之為果,而真正的【體】,應該是公司現金流的折現能力.講白話一點,就是公司將經營實力轉換成現金的能力(包括過去,現在,未來的現金)。

我簡單舉個例子,讀者很快就會明白我的意思。

假設現在有二個投資方案,第一是有塊閒置土地,我把它賣掉,原購入成本為20萬現在可用100萬元賣出.第二是把這塊閒置土地簽八年合約出租,每年可以收租10萬元,八年後二者均可達到相同效益.你要做那一個決定呢?其實投資人真正喜歡的方案都是第二個。因為第二方案是利用資產創造了現金流量,資產所有權最終仍然存在;而第一方案則是以資產為交易標的,交易完成後,資產所有權消失。

若用現值(或稱現在價值)的計算公式(把公司目前賺現金的能力用未來n期來估算,每期利率為r),折現值=PV(r, n)=每期收入現金*(1+r)*1-r/(1+r)n/r
這雖然是學理上的方法,而且公司未來也會受到外來因素的干擾,使得現金流進帳的預期受到波動,故預期距今太遠的現金流反而變得不切實際。但是學理上的觀念在評價近期現金流上仍然強而有力,例如用近一期的財報和過去幾期的財報,再搭配近期營收和公司資本支出擴展的計劃,仍然極有能力將股價未來一至二個月的現金實力估算出.如此一來,公司的現金流折現仍然在合理而保守的範圍內,則近一年合理的EPS很容易便推算出,在依據公司股價的標準差(即風險系數)和本益比區間帶,則估算預期報酬,其實很容易決定接下來的股價是否佷值得進場。

若這想法是比前述-以股價為【體】的概念更逼近真實,則投資的架構便變改了。


依上圖所示,公司折現後的真實值再配合平均的本益比,就得以評訂目前公司的合理價值,那麼這個預估值與現有股價若出入太大,依市場效率理論,股價會追隨公司的每股真實價值。你說呢?

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有益於投資人建構投資的原始觀念(六)-價值發現的過程二(續)

本文撰寫目的意在補充前文
(線圖來源:超級筆記本。)

由於前文目的在指出景氣線與股價多頭發起具高度關聯性,但是在解釋股價合理價位或是判斷合理股價位置乃有不足,而這不足之處,應委由價值分析之功能代勞,而代勞之工具就非本益比區間帶莫屬了。

延續前文,咱們來看看將前文所指的三家公司(和碩,廣達,英業達)的本益比區間,同時為了充份表達其與YOY的關係,所以筆者將之併列於同一張圖表中(使用超級筆記本專業版用戶皆可於本益比區間帶中使用該圖)。

首先,先來複習一下和碩的問題:

『和碩股價開始走跌,則是公司營收YOY值跌破10%開始(進入低姿趨緩階段,與台股2011年也是進入低姿趨緩階段股價走跌正好相呼應),可是到了10月10日,該公司股價卻又開始反彈了(這個原因是另一個重大的基本面因素,本文稍後將再述)。』



那麼再來看看下面這張本益比區間的圖:


從上圖筆者也標記了造成和碩股價有支撐的原因:

第一點是11.12公布財報,本益比區間帶往上提升,即獲利更上一層樓。

第二點是11.21股價觸擊一年當中價值投資最低風險水位(9倍),價值投資時機浮現。因之股價墊高了。

至於和碩股價為何不能於11.12公布財報之後立即反彈呢?筆者認為該公司,景氣線仍在趨緩中(YOY未達10之上),這對投資人進場具有負面隱憂,進而延緩了反彈的時機。

本益比區間帶真的管用嗎?咱們再來看:廣達。同樣地,咱們先複習一下廣達的問題:

『廣達實屬狀況悲慘的公司,全年營收成長實屬衰退 ,無庸置疑,其最差YOY出現在3/10營收公布時,可是股價在3/29之後才開始有明顯跌幅(這問題很明顯的與前述問題相同,一樣稍後一併說明)』



那麼再來看看下面這張本益比區間的圖:


若就同業比較的角度來看,筆者是沒機會投資該公司的,因為就該圖來說,3/29廣達公布財報,顯示財報獲利不佳,本益比區間向下修正,而且當時景氣線數據仍顯示向下,市場悲觀氣氛濃厚,讓股價也快速向下走低,直到景氣線在4.9營收公布出現回升,股價才逐漸穩在最低本益比10倍的位置上。所以一樣是本益比區間帶告知了投資人廣達股價可能修正的訊息。

再來看前一文中最後一個問題:英業達。同樣複習一下前一文的問題。

『不過您是否有注意到,英業達股價站上28元,股價就站不穩了呢?其實這問題與筆者留下的伏筆均是同一道理』。



筆者直接用圖來回答問題:

看完了,以上的回答後,筆者順道結論以下內容

結論:應注意事項,
1.保守者的價值投資時機浮現大多在財報公布時,若觸擊本益比區間帶相對較低水位,同時景氣線翻揚向上,股價很容易往上走。

2.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事實,也就是市場對這個產業的前景是一致性抱以樂觀的態度。這一點是筆者認為在確認所有數據後,最應該持續觀注的一個大重點。
3.本益比區間帶的最低水位是浮動的,並非固定不變,故並非股價觸碰該線即可反彈,反而是眾多市場投資人均意識到該時機具有投資價值才能致使股價反彈,故該線在本益比區間帶中其提示效果重於實質效果。

4.不能一味單獨使用景氣線,須搭配本益比區間帶使用,才能進退有序。

看完了以上文章,是否就能開始做投資呢?筆者認為,如此功力,只是比劃招式,內功尚須加強,那麼內功是什麼呢?其實正是遇到同樣趨勢的景氣線,一樣的本益比區間帶,應如何挑選標的物的問題,也就是『質』的分析,這個質,應提重點放在價值的『質』上,待續..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有益於投資人建構投資的原始觀念(六)-價值發現的過程二

(線圖來源:超級筆記本。)

閱讀本文時,請熟記景氣循環的六個階段:蕭條,復甦,成長,高原,趨緩,衰退。

從前文整理完整體經濟走勢和其中個別產業的走勢後,咱們已知整體景氣的趨勢只有一個,但是個別產業之個別景氣在這個趨勢當中,卻是強弱不一,有時候景氣位置也會不同(例如:『電腦及週邊設備業』,2011年落入了衰退期,而同期間的大盤卻還在低姿態的趨緩階段)。或許咱們仍可以將此種個別產業的衰退期現象,解釋為另類的趨緩,但是更重要的是,市場是如何給予該產業一個公道的價格(股價)。

同樣地,在每年元月的時候,常常因為農曆春節因素(有時春節落在元月,有時落在二月),而導致元月份的營收YOY%出現幅度較大的落差。像2013年元月,這種暫時性的YOY成長,其實就需要用1月和2月合計之後的YOY來看才是客觀地。不過2013年的營建業就確實出現了成長的狀態,或許是2013年IFRS(國際會計準則)實施導致營建業者改採完工入帳法所造成的現象。不過既然現象已出現,咱們也一樣地,要站在市場是如何給予該產業一個公道的價格(股價)的立場來看待此種現象。

故本文將從各別次產業與各別公司的景氣循環的角度來看股價與景氣的關係。

撇開統計學計算相關系數的複雜數字,咱們直接用線圖對照的方式來看這兩條線性的走勢關係。先猜猜看,會是你心目中認為的那個樣子嗎?

首先,咱們先以『電腦及週邊設備業』來切入主題。

『電腦及週邊設備業』,筆者統計上市櫃該產業目前占106家,營收占上市櫃公司營收比重為19.76%(2013年全年營收為56344.18億元),是台灣上市櫃公司中比重最重的大產業。其中筆記型電腦製造為第一大次產業(2013年全年營收為44683.97億元)約占80%的權值(不敢相信吧,才11家公司,就有如此份量)。



上圖中,灰色線代表『電腦及週邊設備業』的景氣線,而紅色部份,則為『筆記型電腦製造』的景氣線。您不妨仔細看看,其實『筆記型電腦製造』並不是『電腦及週邊設備業』中最沈重的次產業,因為『筆記型電腦製造』的景氣線在過去幾年來,均落在『電腦及週邊設備業』的景氣線上方;換句話來說,最沈重的反而是『筆記型電腦製造』之外的次產業們(是誰呢?我認為都是與『筆記型電腦製造』相關,且未能及早跨出這個領域的,您說呢?)。

好吧,接下來就是重頭戲了,如果景氣線如此,公司的股價會是如何呢?剛好筆者手邊已有上述11家『筆記型電腦製造』廠商過去一年來的營收資料,如下:



先來看下面和碩的近一年來股價和景氣線的關係圖(實線為股價,虛線為該公司的景氣線)。



乍看之下,兩者並沒有絕對的關聯性,不過大家可別忘記,2013年對和碩而言,其表現其實遠優於同業平均表現,因為它還在營收YOY%為正值的趨緩階段,而整體『筆記型電腦製造』卻是在營收YOY%為負值的趨緩階段。在2013年前初時,公司營收YOY值仍在45%的高姿趨緩階段,因為台股大盤在高姿趨緩階段股價也是上揚的,請參見下圖2010年階段。



而和碩股價開始走跌,則是公司營收YOY值跌破10%開始(進入低姿趨緩階段,與台股2011年也是進入低姿趨緩階段股價走跌正好相呼應),可是到了10月10日,該公司股價卻又開始反彈了(這個原因是另一個重大的基本面因素,本文稍後將再述)。

為了證明這現象是否為普遍存在,我們在拿規模排名第二的廣達來看看。



由於廣達實屬狀況悲慘的公司,全年營收成長實屬衰退 ,無庸置疑,其最差YOY出現在3/10營收公布時,可是股價在3/29之後才開始有明顯跌幅(這問題很明顯的與前述問題相同,一樣稍後一併說明),而且跌至60元附近股價就有支撐,而到了12月營收公布,營收YOY又往上升,股價也順勢向上修正。整體看來廣達股價的表現與營收YOY的表現明顯正相關。

最後咱們來看另一家營收表現優異的英業達。



從這家公司的表現,我想,答案應該很明顯了:營收YOY逐月成長,股價也向上修正,而且兩者關係是高度正相關。不過您是否有注意到,英業達股價站上28元,股價就站不穩了呢?其實這問題與筆者留下的伏筆均是同一道理,下一篇時筆者再告訴您囉。

其實不是筆者愛吊大家胃口,只是希望藉機看看聰明的您是否也看出了了這個基本面的眉角了呢?

所以本文對基本面的貢獻,正是對於想要來此取經的同好們有所交代的一篇重要文章吧。(如果您閱讀到此,感覺很有收獲的話不妨按個『g+1』吧)

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有益於投資人建構投資股票的原始觀念(五)-價值發現的過程之一

 

(線圖來源:超級筆記本。)

 

一篇從整體股市的結構性循環中,咱們看到了市場也有春夏秋冬之分,而且從台灣加權指數在『立春』之後的階段,漲勢最有效率;『立夏』之後的階段股市仍然前仆後繼,『立秋』之後的階段延續的時間相對較久,『立冬』的階段跌勢最猛,而『冬至』階段反而是最適合酌量部局的最佳時刻。

 

用這個循環來搭配投資時機看似極有效率,倘若將這個觀念套用在大產業中或次產業中,甚至是個股當中,收效是否相同?

 

還好筆者經過10多年來的深入觀察,手中已有足夠的樣本來看這一現象,咱們今天就開門見山地來看看-是否也一樣應驗於產業及個股。

 

閱讀本文前,首先應先了解產業之階層分佈觀念:

 

 

台股上市櫃公司基本上是由29個大產業所組成,大產業中又由多個次產業所組成,各個次產業中又包含一家到多家公司。假設:『前文的循環性結構同樣也會出現在產業及個股的循環性結構上』。但事實會是如此嗎?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為了讓事實更有說服力,咱們就以整體台股各產業的特徵來進行,並就特徵其中的特徵來粹取資料,也就是完全依實際論述的遭遇分析及結論。

 

首先,要看的第一張圖是把2008年元月至目前(201312)為止,29大產業的營收YOY走勢全部列出,同時也將前文的整體上市櫃營收YOY走勢一併列出以為對照。


各別大產業與整體上市櫃走勢比較圖

在上圖中,各產業YOY的高低雖有不同(趨勢中仍有部份產業走勢短暫出現反向,但長期而言仍會趨近於整體台灣區營收YOY),但是感受上整體趨勢與各產業關係十分的密切。為了讓線圖可以更清楚的看見,筆者把占台灣營收占比最大(19.8%)的『電腦及週邊設備業』營收YOY拉出來看,同時也把整體上市櫃營收併列。

 

2008年-2013年電腦及週邊設備業景氣走勢


         上圖呈現出來的走勢就有些許的差異了,也就是大轉折點雖然一致,但是有部份差異。


第一個差異是『走勢幅度』不同,例:20092 月之後的復甦力道,電腦及週邊業比整體上市櫃的走勢還陡峭。


第二差異是『高低的位置』不同。20092 月的YOY低點,電腦及週邊業YOY -19.05%(較高),而整體上市櫃為 – 29.6%。而且2011年的電腦及週邊業YOY為負值(出現衰退),而同期間整體上市櫃YOY卻還是趨緩年。


接下來的這張圖則是筆者認為最接近整體上市櫃走勢的一張圖,產業別為電子零組件業,但是其營收占比卻只有4.6%,並非營收占比最大的產業

 

2008年-2013年電子零組件業景氣走勢

上二張圖都是外銷型產業,接下來,我們看看內需型產業-建材營造業,營收占比為1.4%其中七成為營建業


2008年-2013年建材營造業景氣走勢


以個人觀點,內需型房產完全沒有外銷色彩,雖受整體市況影響,但是相關系數不大;就上圖來看,不論景氣是好是壞,其衝擊均不大,反倒是到了2012年,因政策打房,造成明顯哀退跡象,但是隔年(2013),即IFRS實施的第一年,反而彈幅更兇。

 

筆者再拿另一個內需型產業-汽車工業來對照。


2008年-2013年汽車景氣走勢


順道也將前圖一併放進來比較一番,原來車業的市況與營建業走完全不同的路,而且幅度比較像是外銷類股,這倒是出人意料;在景氣衰退初期,似乎較全體上市櫃更弱,在2011年時,還二度出現成長期,不過2013年就沒有像營業出現明顯的成長市況。

 

反倒是接下來要看的產業是最令人感到意外的-金融保險業,營收占比6.3%,七成為金控業。其成長趨勢常與大盤不同調。


2008年-2013年金融保險業景氣走勢

其成長的趨勢特點,1.景氣衰退時,反而成長;2.景氣成長時,反而衰退;3. 趨緩階段,反而易提前變弱;4.轉強時景氣多在衰退或趨緩階段。


造成金融業走勢與大盤不同調的原因,筆者認為與企業資金需求有關,當景氣將變差時,企業反而需要預備充足資金,以因應寒冬。而到了成長階段,企業自有資金充裕,反而無借貸資金的需求。看起來,金融業倒是像個景氣的調節閥,具有預告景氣走勢的指標意義。


看完以上說明,筆者簡單總結出以下小小觀念:


1.你想的,不一定和事實相同吧

2.透過整理,你一定可以發現一些建設性的線索

3.持續追蹤景氣,不一定能讓你投資賺錢;但是若要投資不賠錢,一定要追蹤景氣

4.個別價值發現的過程,可能隱藏在這些資訊當中。

 

其餘大產業就不再贅述,想看的讀者就自行申請SN查看囉。

由於接下來的次產業和個股的價值發現文章段落將稍長,咱們先休息一下,期待下一篇精彩的內容。

##EasyReadMore##

[推到 Facebook]